【宏志助航】湖南大学2025年第一期“宏志助航”计划圆满收官

2025年5月30日   点击人次: 12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有关决策部署,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我校作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积极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班2025年第一期培训班课程。

5月25日,“宏志助航”培训活动如期举行。来自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学员们在湖大南校区东楼、湖大财院校区第二教学楼、湖南师大田家炳教育书院等地进行第三次线下培训。下午5时左右,培训活动结束,“宏志助航”培训班圆满收官。

培训活动结束后,老师们为优秀学员颁发奖品,并在讲台前与全体学员合影留念。

本次培训课程主要围绕心态调节与行动促进面试与胜任力提升两部分内容展开。

心态调节与行动促进课程中,老师首先强调:在求职路上,需要学会平衡求职压力与行动力。紧接着,老师引入“ABC情绪管理模型”帮助学员们理性分析焦虑的根源,再利用“行动日志”拆解目标,将模糊压力转化为可执行的日计划,最后通过“成长型思维”训练,引导学员用积极归因看待面试失利,避免自我否定。

诚明班2C:/Users/易鑫/Desktop/25年第一期宏志助航/采编宣传/5月25日线下课程照片【已齐】/5月25日线下课程照片【已齐】/5.25-下午【已齐】/求是班6.jpg求是班6

通过本次课程,学员们充分理解到:求职路上的心态调节不是逃避压力,而是为求职行动注入可持续的内在动力。

面试与胜任力提升课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场求职技能的蜕变之旅。老师从面试前的准备环节讲起,引导学生梳理求职思路,完善自我介绍。进入“面试礼仪”讲授环节,老师在台上现场演示规范的面试礼仪细节,学生在台下模仿体验,从眼神交流到肢体语言,每一个面试礼仪细节都被反复打磨。在“群体面试”体验环节,小组成员围绕真题“在公司的文化建设中,‘仁义礼智信忠孝’你最看重哪三项?”展开头脑风暴,讨论声此起彼伏。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时,逻辑清晰、自信满满,充分运用了老师所传授的面试表达技巧。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面试礼仪与技巧,还提升了团队协作、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为求职之路筑牢了根基。

至此,湖南大学2025年第一期“宏志助航计划”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班课程圆满收官。


培训学员反馈(以下为6名优秀学员反馈)


杨怡 湖南师范大学物联网工程本科生三年级 仁爱班学员

《心态调节与行动促进》心得:

通过此次课程学习,我掌握了平衡心理状态与高效行动的核心方法。我在课堂的案例学习中发现:拖延行为的背后是对面试失败的恐惧,积极行动起来是有效缓解畏难心理的好方法。未来我将结合课程工具,在求职中建立“心态-技巧”双循环来调整消极思维,同步以清单管理推进计划,逐步实现职业目标。


谭东 湖南大学电子信息研究生一年级 学思班学员

《心态调节与行动促进》心得:

在学习心态调节与行动促进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良好心态对行动的推动作用。面对求职和生活中的压力,我学会了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放松技巧来缓解焦虑,保持乐观。同时,通过设定小目标和及时奖励机制,我也有效提升了求职行动力。


董紫洋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三年级 求是班学员

《心态调节与行动促进》心得

学习《心态调节与行动促进》课程后,我认识到心态的重要性。课程教会我如何应对求职压力,保持积极心态,设定合理目标,并将其拆解为小步骤,逐步落实行动。同时,通过正念练习和情绪管理技巧,我学会了缓解焦虑,提升行动力。这对我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帮助,我会把所学用于日常、不断进步。


何佳欢 湖南师范大学数学本科生二年级 仁爱班学员

《面试与胜任力提升》心得

在本次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面试技巧。面试的时候要和面试官多进行眼神交流,谈吐要大方自信,不能畏畏缩缩,去思考面试官想要什么样的人才,对应着去回答相应的问题。我还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的胜任力。想要提高自己的胜任力,首先要找到自己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其次需要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


吕季琛 湖南大学化学本科生三年级 知行班学员

《面试与胜任力提升》心得

学习《面试与胜任力提升》课程,我受益匪浅。老师系统地解析了面试技巧,从礼仪规范到应答策略,从剖析面试官心理到针对性展现自身岗位胜任力。通过模拟训练,我学会如何将自身优势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不仅增强了面试自信,也让我对提升职场竞争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张津 湖南大学道路工程本科生三年级 知行班学员

《面试与胜任力提升》心得

通过课程,我深刻认识到职业成功需以自我认知为基石。在面试技巧上,STAR法则与结构化表达训练帮助我将零散经历转化为逻辑清晰的故事,而压力模拟则强化了临场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课程颠覆了我对“胜任力”的静态认知——在AI时代,批判性思维、跨领域协作等“元能力”才是持续成长的关键。

未来,我将以动态视角规划职业路径,通过实践项目不断迭代能力,真正实现从“匹配岗位”到“创造价值”的跨越。


编 辑

易 鑫

陈蕾蕾

何嘉怡

校 对

徐丹平